高新区人力资源配置向战略前瞻性转变
山东济宁高新区作为济宁市“人才特区”试点单位,坚持以人力资源引领产业升级、结构调整、发展转型,充分发挥人才的基础性、战略性和全局性作用,推动发展竞争力与人才竞争力“双提升”,成为全国唯一一家国家科技服务体系、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和知识产权集群“三试点”高新区。
一是把握发展规律,树立“人才结构决定产业结构、人才层次决定产业高度、人才质量决定发展水平”的理念。把人力资源转型作为转型发展的基础,推动人力资源结构的提升,以专业化、技能型人才加速聚集推动产业链升级、价值链攀升,形成了“人才驱动——产业发展——人才聚集”的良性循环链。去年,全球最高端的IT项目——投资20亿美元的惠普国际软件人才及产业基地项目落户高新区,5年内将形成100家企业、1000亿元的产出效益,特别是每年可培训3000至10000名IT高级软件人才,将形成高端软件人才和产业基地的人力资源中心,使济宁IT产业一跃进入全国前列。按照“人才——产品——产业”的路线图,借助人才“塔尖”支撑引领产业“塔尖”,与人社部专家服务中心、千人计划联谊会以及万宝盛华、怡安翰威特等世界知名人才机构建立合作,先后引进德国巴斯夫新材料、日本液压研发、古巴国家生物制剂等10家国际化研发团队,集聚美、日、韩、德、俄、意、法、澳等8个国家和台籍的专家人才200多人,提高了与世界水平“对话”的能力。如意科技聘请4位中国工程院院士为技术指导,每年人才和科技投入占销售收入的6%,平均每天有6个新产品问世,研发水平和创新成果始终处于领先地位。
二是强化增值服务,树立人才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化的理念。把公共平台建设作为激发创新创业人才活力的基础工程,使这些平台成为人才创业的支撑,产业孕育的摇篮。建成了国家级创业服务中心、产学研基地等各类孵化器,总面积突破100万平方米,构建起服务范围,涵盖项目发现、团队构建、企业孵化、技术支持、后续服务等全价值链的创业服务体系。推动装备制造、生物医药、软件动漫等15个行业技术平台的开放服务和共享利用,为科技人才提供大型仪器、检测设备、科技数据等资源区域共享,为中小企业和各类人才提供技术信息、咨询、开发、实验、推广,以及产品研制、设计、加工、检测等公共技术支持。树立“人才创新创业源于科技成于金融”的理念,建设了吴泰闸金融街、杨桥金融组团、财富中心等金融载体,引进设立了90余家银行、证券、担保、保险、基金等金融机构,11支创投风投基金规模近40亿元,被列入全省科技金融试点园区,初步构建起政府资金与社会资金、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相结合的科技金融创新体系,为科技企业和创新人才提供全方位、专业化、定制化投融资解决方案。近两年各类人才和企业转化科技成果1300多项,参与制定国家和地方标准40余项,培育出一批科技型“小巨人企业”,知识创造和孕育创新的能力明显提升。
三是注重人文关怀,以人才特区放大聚集效应。围绕人才创新创业和生活休闲需求,通过体制、政策、服务、环境等方面的不断创新,努力创造更宽松、高品质、便利化的综合发展环境。在人居环境方面,启动了产业园区、创新研发、商务居住、教育培训、民生示范、生态休闲等六大功能板块的规划建设,建设了产学研基地、创意设计中心、大学科技园等产学研功能载体,科技中心等科技成果展示交易功能载体,财富中心等科技金融功能载体,大学园、15年一贯制国际学校等职业教育、特色教育功能载体,人民医院、综合体育中心、印象吟龙湾、永旺购物中心、红星美凯龙全球家居广场、贵和购物精品店等医疗、休闲、文体、商务功能载体,以及创意SOHO、专家公寓、大学生公寓、企业家园等居住功能载体,更好满足了企业和人才在科研、教育、商务、金融、居住、生活、社交、休闲等方面的需要。在政策扶持方面,制定了人才特区建设“1+5”配套文件,开设了“绿色通道”,推行了“三个100”创业扶持政策,设立了人力资源专项基金,出台了人才创业项目评审管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设、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科学技术奖励等一系列政策措施,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多举措、具有高新区特色的人才政策体系。在医疗、社保、购房、税收、子女入学、配偶安置等方面提供“一站式”服务,最大限度地减少人才创业的后顾之忧,增强了人才的归属感。在个性服务方面,在全省率先建设了集政策发布、信息交流、专利交易、招聘服务、人才联谊、企业家沙龙等功能为一体的人才联盟,吸纳110余家重点企业和金融机构为会员单位,与40余家高校院所和人才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依托高层次人才联谊会、企业家协会、外国专家之家、人力资源俱乐部、创业青联等平台机构,采取沙龙、创意咖啡等方式,围绕政策对接、金融服务、业务合作、创新创业等主题举办交流活动,促进了人才的交流合作。
- 上一篇:浅谈人力资源六大模块 2015/1/3
- 下一篇:济宁十件实事盘点:城镇新增就业人数7万余人 201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