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新闻资讯
联系我们

招才引智尊贤爱才“济宁模式”

2018/12/20 11:37:01      点击:
  □尹彤 吕光社 王磊 原晓萍
  
  素以“孔孟之乡、运河之都”著称的济宁市,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和儒家文化发源地,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有着尊贤爱才的优良传统。
  近年来,济宁市委、市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视察济宁重要指示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把人才工作列为“一号工程”,作为强市之基、转型之要,谋划实施“1+3”人才工作布局,即以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为总牵动,统筹推进省级人才改革试验区、儒学人才高地、鲁西科学发展高地人才支持计划“三大板块”建设,着力推进产才融合,为加快实现新旧动能转换提供了有力支撑。
  
改革“硬碰硬”
破除体制机制壁垒

  体制机制创新是人才工作科学发展的源头活水。体制机制顺,则人才聚、事业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解放和增强人才活力,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让人才事业兴旺起来”,成为举国上下的共同行动。济宁市抓住建设省级人才改革试验区重大机遇,按照中央、省委部署要求,牢固树立问题导向,紧盯改革方向性、全局性目标,做实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实施办法,在人才培养、评价、流动、激励、引进等关键环节上率先突破,努力补短板、创特色,切实把“转型发展、人才优先”理念,落实到一系列有力的政策、一个个具体的项目上来,为人才发展注入了强大动能。
  为加快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向纵深推进,济宁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省级人才改革试验区建设的配套政策》《关于进一步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强化新旧动能转换人才支撑的实施意见》《济宁市招才引智行动计划(2018—2020年)》等“人才新政”,进一步向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松绑,有效提升了区域人才竞争力。人才工作运行机制,是深化人才改革的重要保障。为更好统筹整合资源,增强齐抓共管合力,市委及时调整完善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及成员单位职责,建立了县(市、区)委书记和市直相关成员单位抓人才工作责任清单制度,并对县(市、区)和成员单位实行差异化人才考核,进一步压实工作责任,激发调动各方面抓人才工作的积极性。
  今年9月,一条济宁“优才计划”公开招聘的公告引发社会各界关注,42家市属事业单位面向博士研究生及“双一流”高校毕业生公开招聘111名优秀紧缺人才。本次招聘不受开考比例限制,不设笔试环节,直接采用面试方式,其中对博士研究生采取直接考察的方式,这一突破性措施表明了济宁引进人才的决心和诚意。要想真正引进人才、留住用好人才,就要敢于在人才管理、评价、使用等重点领域积极变革。相继清理和规范了人才招聘、评价、流动等环节中的行政审批和收费事项;完善以品德、能力、业绩为重点的人才评价机制,不重“名头”重需求,不看“来头”看效益,职称评审率先取消职称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方面的条件限制,各类人才工程项目评选探索分类评价,不再“一个模式用到底”“一把尺子量到底”,真正把干得好的选出来;市级重点产业人才工程随时接受“高精尖缺”人才申报;市管企业的科技创新费用、人才引进专项投入成本视为当年利润考核……济宁不断加大改革力度,47项具体改革任务已完成39项。
  打造人才工作亮点和示范,重在县域。济宁结合县域产业特色和人才工作实际,在省内首创竞争性扶持县(市、区)重点人才工程项目,首批遴选项目6个,并为每个项目确定1个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和1名市委组织部县级领导干部联系包保,帮助打造县域人才工作品牌。各县(市、区)不断强化人才意识,配强工作力量,加大财政投入,纷纷出台独具特色的人才政策,形成了贤达汇聚、人才倍增的良好局面。
聚才“实打实”
厚植创新创业沃土

  新旧动能转换间,发展动力从何而来?人才是产业持续发展的基础,唯有更大力度集聚人才,才能不断激发创新创业活力,释放发展内生动力。
  今年9月12日,山东大学与济宁市政府全面合作签约暨山东大学济宁产业研究院启动仪式举行,双方将携手助力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在平台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文化创新等方面,加强交流合作,结出丰硕成果,实现互利共赢。这也是济宁培植引才育才“梧桐树”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济宁不断加强与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等高校院所的产学研合作,主动对接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开展“院士济宁行”“海智专家济宁行”等人才对接活动,成立院士工作站,共建研究院,借力高端智力资源,促进地方产业和人才融合发展。目前,全市拥有国家级企业重点实验室、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院士工作站等省级以上研发机构338个,成为聚集人才的重要平台。去年以来,鼓励支持企业在海内外建设“人才飞地”,兖州永华机械公司在德国成立了技术研发中心,如意集团在意大利米兰建设离岸研发中心。本地企业在外聘用的人才,同步享受市内人才支持政策。为支持企业引才,济宁开通“名校人才直通车”,启动“母校寻英”行动,定期组织企业到高校集中地招聘;由市人才办牵头成立人才工作专办,建立了市“510”企业人才需求库、重点产业领军人才目标库,为靶向引进人才提供信息支持;建设济宁籍人才信息库,挖掘乡情资源,搭建“情系桑梓、智力回归”平台。
  济宁还立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实施系列重点人才工程。海外人才引进计划圆满收官,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91人,支持项目累计实现利税21.15亿元;国内人才集聚“百千万”工程,5年引进硕士以上研究生1.5万余人。今年,启动实施了顶尖人才领航计划等5个专项人才工程,到2020年底,计划集聚20名左右顶尖人才(团队)、200名左右领军人才、1万名左右精英人才、10万名左右基础人才。今年以来,引进“两院”院士等顶尖人才12人,重点产业紧缺人才2226人,数量再创新高。
  为打造特色人才“产业链”,济宁在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纺织服装等产业领域具备良好的产业基础,华为、中兴、IBM等重大信息产业项目相继落户济宁,快速集聚了电子信息、软件外包、数据分析等领域紧缺人才4500余人。济宁高新区作为省级人才改革试验区建设的核心区,规划建设了信息技术、大健康等10个专业园区,2017年被评为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传承“点及面”
打造儒学人才高地

  今年5月8日,《〈孟子〉七篇解读》在邹城首发,《中庸》解读第一讲开讲,省特聘儒学大家、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陈来作了题为《中庸的地位与影响》的讲座,现场反响热烈。据了解,包括陈来在内,济宁在省委组织部等九部门的支持下,面向海内外选聘了2名儒学大家、8名泰山学者、10名尼山学者,形成16个高端儒学研究团队。2016年以来,儒学研究高端人才总共出版学术著作20部,发表学术论文102篇,产生了一批影响广泛的研究成果。
  济宁的传统文化资源优势得天独厚、作用不可替代。围绕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儒学研究传播交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求,济宁实施了儒学研究名家引进等5个专项人才计划,为全省打造在海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儒学人才高地贡献力量。
  2016年初,曲阜文化建设示范区列入国家“十三五”规划,这是济宁历史上第一次有重大工程进入国家五年规划。教育部、国家汉办在曲阜设立了孔子学院总部体验基地。济宁深入挖掘提炼儒家文化的为政精髓和修德之要,设计开发独具特色的干部政德教育培训课程,积极推进济宁干部政德教育学院与北京大学合作,建设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实践基地。相继举办了“孔子的世界”国际学术高峰论坛、国际青年儒学论坛、世界儒学大会、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等重大活动,进一步强化了济宁在儒学研究传播交流中的地位。
  济宁还注重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化作用,在城市社区和广大农村推广“乡村儒学讲堂”“一村一名儒学讲师”等做法,确定了在市级层面做好一个书院、一处讲堂、一个舞台、一批精品“四个一”工作;在县级层面,图书馆建“尼山书院”、文化馆建国学体验基地;在镇、村层面,建设“乡村儒学讲堂”,广泛组织开展“百姓学儒学”活动。着力打造“儒学原乡·文化圣地”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建立“乡村儒学讲师”专家库,创建100所国学经典教育特色学校,建成尼山书院13处、乡村(社区)儒学讲堂3740处,举办各类国学活动1.6万余场,服务群众60万余人次。
服务“心贴心”
营造人才最优生态

  “只要拿着‘圣地人才一卡通’,济宁境内国有3A级以上景区及国家森林公园都能免费游玩,在子女上学、医疗保健、交通出行、金融服务等22个方面也能享受优惠便利。”今年10月份,济宁首批273张“圣地人才一卡通”已完成发放,济宁技师学院教师、省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孟庆站倍感骄傲,“这张‘一卡通’,让‘一人有才、全家有福’,充分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对人才的关爱。”
  人才引领产业发展,靠政策、靠平台,也靠环境和服务形成全方位支撑。济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打好服务牌,为高层次人才配备人才服务专员,营造更优越的发展环境,让人才在济宁成为响当当的“人物”。
  生活服务再优化。济宁深化高层次人才健康服务平台建设,开展专家人才“自选菜单”健康查体并逐人建立档案,开通人才门诊、人才病房,正在规划建设国际医院。加速推进“人才安居计划”,建成启用人才公寓8600余套,实现县(市、区)全覆盖,入住各类人才1.6万余人,正依托济宁高新区建设国际人才社区,全市企业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均可申请入住。完善孔子国际学校15年一贯制办学模式,又投资16亿元,建成高品质的海达行知学校,确保人才子女能够享受到国际接轨、国内一流的优质教育资源。
  公共服务一体化。济宁搭建了17个行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共享126台(套)大型科学仪器设备。成立济宁资本中心,集聚银行、证券、担保等金融机构100余家,开展“金融超市”试点。支持济宁银行发起设立省内首家科技银行,现已对31家科技企业提供了信贷支持,贷款总额达2.1亿元。定期举办大型科技人才资本对接会,为科技企业及人才项目持续注入资金超过5亿元。创投基金扩大至27支,总规模达60多亿元,有效解决了人才融资难问题。建立“一个平台找资源、一个大厅办手续”服务模式,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仅济宁高新区就引入40余家知名人力资源机构,每年服务人才3万人次,营业收入近6亿元。
  联系人才密切化。济宁市健全完善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制度,定期调整市县两级党员领导干部联系专家名单,实地走访、跟踪服务。成立济宁博士联谊会,支持举办专家联谊活动,由市级“12345政务服务热线”统一受理人才诉求。同时,联系服务企业实现“零距离”,开展“人才政策送企业”活动,每年走访企业不少于3000家,扩大政策知晓率,增强人才获得感。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目前,济宁正处于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阶段,吸引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济宁,正以其婀娜的自然风光、厚重的文化底蕴、优质的宜居宜业环境,汇集人才、凝聚智慧,加快建设“人才智力高度聚集、科技金融高效融合、创新平台优势凸显、创业环境国际接轨”的人才改革试验区,加速成为区域发展的领跑者。